新世纪来临的喜悦还挂在眉梢,浙江又传出喜讯:上世纪末的一年是浙江省经济发展增幅最快的一年。
浙江“越来越大”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新世纪之初,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省长柴松岳。
谈起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柴松岳兴致勃勃。他说,过去的一年,浙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预计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增长11%,比全国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高出全国平均一倍多。
一个资源小省,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资源大省的奥秘何在?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柴松岳说。“改革开放中,浙江没有被计划经济旧体制所束缚,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国有、集体、个体、三资四轮驱动、多种体制并存发展的新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张扬,不争论,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摸着石头过河,浙江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体制创新之路,浙江经济因此取得巨大成就。”
谈到体制创新的内容,柴松岳说,首先是农村经济体制创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创新,这项改革使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到9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浙江人民开始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即“稳田活制”,省委、省政府总结并推广了这一做法,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出现了东阳的“蔡卢模式”,使浙江农村率先在温饱基础上实现了小康。
二是产权制度创新,包括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和企业产权多元化。在所有制上实行国有、集体、个体、三资一起上,出现了温州台州地区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等富有特色的产权组织形式。企业产权多元化始于90年代,针对乡镇集体企业产权不明晰,制度性缺陷日益暴露的弊端,一些地区借鉴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省政府1994年发出文件,明确产权可以量化,职工可以参股,经营者可以持大股。这一改革走在了全国前面,使大批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这一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使浙江的乡镇企业因此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后,浙江国企改革也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实现了制度创新。
谈及此,柴松岳特别强调个体私营经济对浙江经济的贡献。他说,个体私营经济在浙江的经济中已占据49.1%,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私营企业功不可没。他称浙江的一些私营企业家是发展经济的英雄,比如台州飞跃缝纫机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目前这家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缝纫机企业,拥有资产7亿元,年产缝纫机60万台,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2000年出口额达6000万美元。
流通体制的创新表现在培育专业市场上。柴松岳说,浙江省的专业市场形成于80年代,如永嘉桥头、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城等。这些专业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为量大面广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市场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专业市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流通体制的一种创新。没有这些专业市场,浙江的乡镇企业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现在全省各类市场4000多个,年成交额3600多亿元,超过10亿元的市场就有69个。
市场的发展还带动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海宁皮革、乐清低压电器、嵊州领带,这些特色块状经济就有300多处,其中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就有108处。市场的兴盛造就了浙江独特的经济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柴松岳说,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也是浙江省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民间资金雄厚,投资踊跃,2000年浙江的民间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第一次超过国有经济的投入。在整个“九五”期间,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3.7%,2000年非国有投资农村和城镇分别增长19.6%和35.7%。而在路、电、水、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民间资金投资积极性很高,“以电养电”、“以通讯养通讯”、“四自公路”、“五自水库”等都是这种创新体制下的产物。电,1980年到1999年投入400多亿元,全省装机容量从1980年的271万千瓦猛增到1790万千瓦。交通,公路总里程从1980年的2.19万公里发展到目前的4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已有600多公里,全省4小时经济圈雏形初现。通讯,全省城乡电话拥有率为48%,杭州已超过60%。海塘,修建了1000公里。2000年已经成功地抵御了3次强台风的袭击,没死一人,也没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柴松岳说,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的一部创业史,也是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的历史。可以说,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